发布时间:2017-12-04 浏览次数:30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这一要求,2017年12月1日上午,人事处(西部外语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学工部·学生处·武装部联合举办主题活动,邀请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毅教授在实验楼SC104录播室举办了题为“‘课程思政’与‘教书育人’新理念思考”的专题讲座。人事处(西部外语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学工部·学生处·武装部相关部门负责人、2017年新入职教师,各教学单位教师代表,全体专职辅导员以及学生处党支部全体同志15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讲座由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武装部部长郑锐华主持。

 

    首先,李毅教授从斯芬克斯之谜、终极之问“我是谁”、人存在的价值、高校立身之本、教育是什么等五个问题出发,引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以及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使命感。她以《大国方略》名师课程为例,介绍了“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与实践的过程,分析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区别,以及“大思政”如何有效引领当代大学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接着,李教授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教育环境的本质变革,以及教育对象的深刻变化等视角,分享了她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现实思考及实现依据,认为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随后,李教授分析了哲社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必要性,阐述了她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思考,认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可以通过专业讲授、点评结合和借用载体三个基本平台来促成专业课和思政课的同向同行。最后,李教授认为醇正的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在面对新时代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解构性的95后大学生时,大学教育需要一场深刻的“供给侧改革”,思政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有着共同的目标,担当着共同的责任,为人师当“不苟且,执事敬”。

 

    李毅教授的讲座旁征博引,提供了大量翔实的统计数据和实例,她对“课程思政”与“教书育人”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共鸣,有力回应了一些教师在教学和职业发展中的困惑。许多青年教师表示,李毅教授的讲座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标准来严格审视自己,苦练内功,以身作则,主动转变思路,开启“课程思政”建设,静心教书、潜心育人。

【李毅教授简介】

    李毅,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省教学名师。曾获陕西高校“两课”教学观摩比赛一等奖、陕西省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文科组二等奖,多次获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优秀论文奖,主持并完成各级各类教学科研课题12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论文集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