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0-19 浏览次数:850

西浦研修个人总结

教务处 李开宇 

2017年7月17-21日,我与学校42位教师一起来到西交利物浦大学参加任课教师研修班,研讨西交利物浦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型学习和教学。

西交利物浦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示范区的主要中外合作办学的单位之一,近年在整个东西方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应对大学挑战方面做了一些探索,而西浦领导与教育前沿研究院(ILEAD)为国内高校管理人员、教学人员提供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和优质的培训服务。本次研修项目,是学校“十三五”教师发展规划重要活动,作为我个人,希望通过此次研修活动能了解和学习更多的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本科教学改革和提升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质量提供借鉴。通过紧张的学习,取得了丰富的学习效果,个人认为:

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体系,不但是理念上要创新,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保障体质与运行机制。西交利物浦大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体系,在杨民助副校长介绍的西浦五星育人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中,我们可以发现,西浦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体系中,重点是通过提供支持和服务让学生完成自我管理,同时通过设立四大导师体系、一站式服务中心等,全方面支持学生发展。因此,在我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体系中,不仅要树立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在保障体质与运行机制方面要形成系统化的模式。

2.研究导向型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方式。本次研修活动中设计了由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生代表分享研究导向型学习的定义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环节。通过这个环节,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导向型学习对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交流方面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这对我们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3.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转型需要在教学目标和考核方式上进行调整优化。从西交利物浦大学在教学上的实践和探索来看,为了把握未来大学的育人目标将从简单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来的教育将从单一、大众的模式转变为个性、大众的模式转型的趋势,学校在研究导向型教学的教学目标和考核设定上进行优化调整,在课程设置和考核方面做到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而不是以教科书的知识点为导向。在小组作业、考勤技巧等考核设计中都需要符合研究导向型教学方法,注重合理性和多样性。无论大班教学还是小班教学的课程设计与互动活动中,学生人数不是决定是否开展互动活动的主要因素,而是决定活动方式与内容的主要影响因素,要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对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和预期成果进行适应性调整。教师要知识的“传声筒”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积极开展并实施教学改革与模式创新。

4.“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型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不是孤立的过程,需要教学理念与教学环境的支持,包括教师教学安排等软件支持和教育科技系统的硬件支持。西浦在教学硬件环境对教学模式改革的适应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对我们学校来说,需要深刻思考的是,如何从教学改革的需要入手,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硬件环境与校园文化。

5.在我校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内涵是发展中需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当前,一流的高等教育要求学校具备先进的办学理念以及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用心”从事教学工作;先进的设施条件和有效利用;科学的管理和服务;优秀的大学文化和鲜明的特色;高质量的毕业生和社会的声誉等六个特点。因此,(1)我校应该尽快针对对教学关注不够重复,唯职称、唯论文倾向的问题,教师考核应转变为全面考核教学、科研、服务、发展,分类考核、分类管理,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要特别重视对教学业绩的考核,包括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与激励政策相结合,以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内在积极性。(2)课堂教学是影响质量的短板,我校要尽快通过实现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的转变、灌输课堂向研讨课堂的转变、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的转变、重知轻行向知行合一的转变、重研轻教向研教融合的转变、重教轻学向学生中心的转变、共性培养向因材施教的转变、终结评价向发展评价的转变,提升课堂教学质量。(3)积极促进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学习能力提升培养的新理念的树立与实施,在人才培养中必须落实基于人才培养质量的“五个度”的新标准。(4)构建学生积极参与的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对日常教学实现点面结合、内外结合、周期性评估与质量常态监测结合、学校自评报告与数据分析报告的有机结合的新方法。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深度访谈、问题诊断、交流反馈的教学质量评价新技术。(5)积极进行研究型教学改革,营造“追求卓越”的质量新文化,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保障、自我评估、自我监测、追求卓越升华为大学文化。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个人从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研究研究和教学组织管理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为今后工作的改革方向提供了参考依据,再次感谢培训的组织人员和培养师生的辛苦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