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浦研修总结
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国际学院 杨曼君
七月流火的苏州。我作为西外大教师培训团队的一员,在美丽的西交利物浦大学校园进行了为期一周紧张而有序、充实且快乐的培训学习。我们不仅全面了解了西浦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体验了校方全力倡导的研究导向型教学,结识了多位潜心教学、以育人为己任的优秀教师,更是从培训内容中得到了启发启迪,期待在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尝试、大胆创新,多反思总结、多分享提高,让我们的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说实话,我参加培训之前只是对西浦的内地中外合作大学的性质和它在其行业的翘楚地位有所耳闻,对这种新理念新模式的教育不甚了解。当然,我也很好奇,它凭什么以这么高昂的学费依旧吸引众多考生放弃其他不错的传统院校而报考西浦。培训结束后我终于感受到,学生们的选择,源于西浦之“魂”。
西交利物浦大学拥有国际化的育人环境,严格的国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学生自治、学校引导服务为核心的学生工作体系及四大导师体制,大学将学生看做“年轻的成人”,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根本、以兴趣为导向、以学习为中心,强调自主意识与团队精神,旨在培养知识、能力与素养兼备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公民。它建立和完善了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现代大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其独特的大学理念、高水准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浓厚的国际化特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被誉为“中外合作大学的标杆”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路者”。
记得开班第一天上午,匆匆赶到的杨助民副校长的一席畅谈就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没有以往校级领导的官话套话,他是那么务实高效地从教育管理的角度对西浦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尤其是他们独具特色的“五星”育人模式和“孩子-年轻的成人-世界公民”的学生发展体系,有点有面,有全局也有生动详实的个案,很多的管理理念都令我耳目一新。比如他提倡的“不管理”,去行政化。学校的职责不是管理,而是“服务、引导和支持”,培养成年人的自制能力,赋予学生成年人该拥有的自主权利,自己为自己行为负责,学校只是提供一系列机制来服务学生。不会因为不管就多出事,也不会因为多管就不出事。这样的“不管理”也许在很多家长眼里完全是学校的失职,但是事实证明,西浦走出了大批独立自主创新实干具有国际视野的年轻人。杨校长是那么谦和、平易近人,全程两个多小时没有坐一下没有喝一口水,原定一个半小时的介绍因为他逐一回答大家火热的问题而时间一延再延,大家兴致盎然,杨校长侃侃而谈。从西浦的创业者管理者就能折射出这个学校的整体风格,可以说第一天我就对西浦之魂略有领略也深深感叹了。
接下来每天的课程安排都各有重点而且非常扎实,课堂上我们不停地被某位教师某一方面的突出特质所吸引和折服,比如旁征博引、气质如兰的郭晓丹老师,亲和力超强、汉语表达不停的在努力的马锦英老师,来自台湾、本来是技术盲却读了计算机博士,充满人格魅力,注重老师与学生产生“人”的联结的江岳老师,帅气逼人、巧妙地在课程设计中融入育人理念,强调反思中养成科学思维习惯的陈冰老师,等等。老师们的风采无不感染了我们,每一天的课程我们都有期盼,更有满满的收获。课堂上我们被互动活动所激发,参与小组活动都特别的主动积极。能够完全融入到老师营造的课堂氛围中去,同时大脑不停地在飞速旋转,不停地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就连课后大家之间也还会就当天的话题充分交流看法,进行有益的探索讨论。
除了对自己所教课程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体制等有所思考之外,最主要的触动还是在教育的本质上。教育到底是要带给学生什么,我们想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的位置和价值又应该在哪里,作为教师我们又该怎样学习才能胜任教育的重任,我们存在的意义价值又是什么。西浦的课堂上有很多睿智的思考、思想的火花让我驻足凝思:
Ø 学生不仅是知识的receiver,更是producer
Ø 知事故而不事故,看到黑暗但向往光明
Ø 教师不是站在山头吆喝学生,而是陪伴身边做他们的向导。其实教师也有时可能也不知路在何方,但他们有野外生存技能
Ø 网络时代,学生在哪里查找知识都一样,但他们来上你的课,是因为你是可以让知识变得不一样的那个人
Ø 培养学生自信不是盲目自信自己什么都行,这是个求真的过程
Ø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一周的时间过得飞快。感谢西浦,也感谢西外大,给了我们这样一次机会,进行了含金量如此之高的教师交流培训,多少工作人员默默做了多少努力,才有了这样一次难忘的经历。也特别感谢刘涛和殷希为四十多个人的大团队承担了所有庞杂事务,为培训的顺利进行付出了很多。我不仅从西浦的同行那里领略了教育者的智慧、创新与人文关怀,也与同行的本校教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一切的收获我都会带入到今后的教学和研究当中,带回给我本单位的同事,大家彼此鼓励彼此协助,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不断摸索前行,在教育者这条艰辛却意义非凡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