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0-19 浏览次数:223

“西交利物浦大学教师工作坊”学习心得

艺术学院 南华

       7月16日——7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举行的研修班,研修内容从其宏观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到中观层次的教学单位联动,乃至微观层次课堂设计等,个中经验值得反思。

    这些办学经验有的是西交利物浦合作办学体制架构所带来的,难以复制。例如,学生管理方面学校官方不设党团管理岗位,学习成绩采取中英合作的考评机制;教师与管理干部采取年薪制与完全聘任制。但是有些经验则是教育规律、管理科学方面的,适当借鉴,可以为我所用服务二级学院管理。例如关于教学方面翻转课堂、慕课制作、师生互动、平台应用等以现代科技来丰富知识传授的经验与做法,可以积极学习,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增益自己教学。除此之外,结合本职工作,我拟从比较视角,梳理学习体会,汇报此次研修在办学与管理方面的学习心得。

     一、全球视野世界公民

    据西交利物浦校长席酉民教授、副校长杨民助教授介绍,西交利物浦是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英合作办学的大学,学校管理引进英国大学的管理体制,即大学教师团队与行政管理团队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办学模式以英式教育为主,结合本土与时代需求,提出“世界公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五星体系育人模式(核心世界观:全球视野与练达;核心价值观:创新、奉献;核心思想:快乐生活,成功人生;核心伦理:和而不同;核心目标:生存能力)。办学定位该校概括为为以学生为中心与以研究(主要指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导向。

    显而易见,该校上述表述在全国高等教育领域具有差异性,比较鲜明。五星模式内核以英式为主,中西结合,表述上尽量本土化,以接近本土目标适龄教育受众群体。其“全球视野”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世界公民”的一个有力支点。从“拿来主义”出发,个人认为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该校对“全球视野”的阐释与落实。

    “全球视野”在国内外语类院校中具有共识,现今几乎所有外语类高校都意识到国际师资、国际生交流、国际课程对接。但是,该校“全球视野”不同之处在于,“全球视野”不仅是其育人的首要目标,而且这一育人目标也适时落实到有关人才培养的各个层次架构上。

    例如,他们除了在师资、学生、课程方面已经做到国际化对接以外,在专业发展预估、教学监测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方面也已经做到了国际化对接,这一点既与其国际化师资、学生与课程设置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又形成了一个与国际高等教育对话的平台。不难想象,假以时日,西交利物浦如果在科研方面有所突破与教学双翼齐飞,将会成为国内高等教育“全球视野”的一个典范。

   对艺术学院而言,结合之前与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的接触,以及申办与圣弗朗西斯大学合作办学的坎坷经历,个人感触良多。我们确实可以在对外合作方面不仅是学生的输出,而且应该具有引进专业教学各个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这种交流坚决杜绝好大喜功、盲目求成,或者一劳永逸,而是应该根据专业与学校等因子来考量匹配度,获取有效信息,精准定位,有效出击,长线发展,将“全球视野”落到实处,让教学与科研多多受益,服务与引领社会需求。

     二、语言工具专业教育

    据介绍,西交利物浦大学与英国利物浦大学接轨,实行完全学分制,学校基础设施、后勤保障与之相匹配。该校设有一个语言教学中心,其核心任务是完成对大一新生的英语语言教育,以帮助其适应高年级全英授课的所有专业课学习,这一阶段与英国利物浦的教育稍有不同。大二第二学期末是西交利物浦学生分流的时段,一部分学生前往英国利物浦学习,一部分仍在国内完成学业,后一部分学生的学业水平严格按照英国利物浦大学的标准执行。

    据西浦语言中心主任阮周林介绍,“语言工具”+“专业教育”在西交利物浦达成共识,语言中心与专业院系也已形成“二级学院联动机制”。语言中心教师以外教为主,大一全校进行语言强化学习,语言学习的内容设有公共英语部分的基础知识,但在第一学期中后期很快会过渡到专业英语教育领域。在一年级,专业英语教育部分由语言教学中心教师与专业院系教师组成团队,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内容与授课大纲、专业培养阶段目标相匹配。

    例如,语言老师与专业老师团队针对建筑系一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开发的单元之一:提供意面6根、 棉花糖12块,动手设计制作成命题建筑, 样式自由创意,引导查阅相关文献, 用英文完成制作报告。针对飞机动力课程,教师团队开发折纸飞机试飞单元:提供A4纸一张,折制试飞,可反复改进工艺,以试飞程远近为题,引导查阅飞机发动机与动力学等专业资料,完成如何优化飞行距离的英文报告。

    由此想到了我们的试验,艺术学院近三年来针对艺术类学生一直尝试英语与专业的结合,开发了视觉传达设计、动画、表演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课本,引进国外免费版权优秀剧目,学习英文剧本、进行英语短剧表演。在尝试过程中我们发现,源于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以及知识的熟悉度,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优于公共英语学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适度调整,开发适合学院的专业英语学习课程。

    三、“手机网络知识经济

    如果说到课率是当下大学传统课堂管理让人头疼的事情之一,那么到课之后沉迷手机与网络不能投入听讲则是更让老师心碎的事情之一。如果我们把上述现象抽象归为知识与科技的对立,那么其实还可以顺势而为,让科技成为工具,助力知识的传播与传授,我们以课堂出勤率为案例可窥豹一斑。

    西交利物浦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概念反映在课堂出勤率方面,有其独特一面。因为没有辅导员机制,所以学生自大一开始,首先明确各项纪律,熟悉责任与权利,其中之一就是到课问题,而人人一部智能手机则是是配合老师与学校完成学业的重要工具之一。该校充分利用网络工具,邀请外籍专家建立了教务管理软件工程,该工程是师生完成学业的重要载体。

    例如,课堂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老师对于单元知识点的提问以课件形式上传到教务平台,课堂随机开放权限给出,学生当堂用手机答复(高速无线网络全校覆盖)完成,教师对学生的答案给出评价,学生互评答案质量,教师再对学生互评质量给出评价,这些评价按照比例计入学业总成绩,总成绩有严格的监管系统。这期间,如果哪位同学在图书馆不在课堂,只要他/她有在规定时间异地网上如期完成学习内容并提交成功的反馈操作,就会被视为有效而不是缺课、逃课。相反,即使学生在教室但是因为不专心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堂手机互动部分作业,也会被“无情”地视为缺课。但是基本上如果不在课堂,哪些动手能力强、需要小组参与完成的课堂作业几乎是不可能远程完成的。可见从有效性而言,在不在教室的的形式不重要,知识的掌握与动手能力的训练才是关键;规定不规定不重要,规定的有效性与适用性才是王道。

    此举利弊显而易见,对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在挑战中有所发展,当然还可以继续完善。但是转换思路——如何利用以网络为代表的科技进步而不是与之对立这是问题的关键。同时,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哪些课程可以远程完成,哪些课程一定需要线下特定条件下人际传播完成,也需要区别等待,不能一概而论。以此为例,艺术学院在今后的管理中会辩证地认识教育对象、知识载体与知识传授的规律,更好地服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以及学生的学习与管理。

    以上是个人学习的一些粗鄙之间,对此次研修,由于个人学习能力有限,理解有偏差之处,今后一定继续学习修正。